“小庫容”也有“大能量”
——安徽省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20年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4-12-10
2004年,安徽省在省紅十字會建立中華骨髓庫安徽分庫,全省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正式起步。2007年,安徽實現第1例捐獻的歷史性突破。
安徽省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的20年,也是安徽紅十字人和廣大紅十字志愿者用心用情用力書寫拯救生命“愛相髓”篇章的20年。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從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邁出的第一步開始,安徽就明確堅持“質量建庫”不動搖,在捐獻組織體系建設、流程服務、關懷激勵、宣傳動員等環節主動探索、積極創新、久久為功。
用4年走出“起步期”,累計捐獻量突破100例;用3年突破200例,用1年6個月突破300例,迅速走出“爬坡期”;2021年以來正式進入“加速期”,僅用1年突破400例和500例、用11個月突破600例。截
至2024年11月底,安徽省累計實現造血干細胞捐獻686例。從安徽誕生的“生命種子”,跨越中國、美國、韓國、印度、蒙古國,完成了超越60萬公里的愛心傳遞。
過去20年,安徽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
“起步——爬坡期”,安徽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的1.0時代,需求與供給的矛盾是當時的主要矛盾。到2012年,安徽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仍處于初始階段,年捐獻量始終未能突破個位數,“起步慢”“爬坡難”成為當時擺在面前的一個“老大難”問題。
捐獻事業從零起步,2004年安徽省僅有578名志愿者登記入庫,分庫庫容亟需增加,群眾對生命健康的現實需要與低捐獻量之間存在突出矛盾,怎么辦?快速增加入庫計劃使部分地區完成任務優先,入庫質量不高。提高入庫量的迫切需要與保證入庫質量之間存在突出矛盾,怎么辦?捐獻工作已經啟動,但是組織機構還沒健全、專職人員嚴重不足、操作規范尚未成熟完善。捐獻服務專業能力的提升需要與人力和組織資源不足之間存在突出矛盾,怎么辦?
在這一時期,安徽從無到有,建立省級捐獻工作機構,不斷擴大市級工作站覆蓋,發展一批又一批捐獻采集定點醫院,從會機關、直屬事業單位抽調精兵強將,從各地紅十字志愿者中挖掘一批骨干,迅速搭建起一支較為完整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工作體系,鍛造了一支熱情、細致、專業、高效的專職人員隊伍。
黨的十八大以后,安徽分庫向中華骨髓庫每年交樣計劃提高到4000至5000人份水平,擴容百分比速度位居全國前列。隨著總量突破、數量突破、體量突破,安徽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來到“增長——穩定期”2.0時代,這時主要矛盾又變成了“速度”與“溫度”的矛盾。
一面是弘揚社會新風的極大熱情,一面是宣傳動員效果不夠理想,如何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好捐獻故事,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課題;一面是捐獻者群體多樣化需求,一面是捐獻服務精細化不足,隨著捐獻量倍增,如何做好全流程服務成為擺在面前的難題;一面是捐獻志愿服務隊伍迅速發展喜人景象,一面是規范管理、有序引導的現實要求,如何發揮志愿者隊伍和骨干志愿者作用是必須要解答的又一重要問題。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近年,安徽造血干細胞捐獻數量快速增長,年均增幅達到12.19%,捐獻柱狀圖劃出了一條漂亮的上揚曲線,展現了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安徽速度”。此時,省紅十字會敏銳地提出并實施了“四全”再造工程。
通過“全覆蓋體系再升級工程”,實現捐獻救人的生命價值。完善1個省級管理中心、16個地市工作站、1個HLA高分實驗室、5個定點采集醫院構成的“11615”工作體系。組建由省級大隊、1支省直分隊、16支市級分隊、20多支縣級服務隊、700多名志愿者構成的“1+N”捐獻志愿服務組織體系,實現了無償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服務的橫向協同。
通過“全流程服務再細化工程”,體現人道工作的實踐價值。招募入庫時充分動員,信息數據入庫前充分確認志愿者意愿,初篩、再動員環節與配型成功志愿者充分溝通,高分辨采樣、體檢環節充分做好保障,采集前后充分體現人文關懷。開展“靜思期”回訪工作。創造性發起的“尋找生命的種子·走遍安徽”活動,已經升級為造血干細胞宣傳服務“徽字號”品牌。
通過“全方位關愛再深入工程”,突出崇尚奉獻的社會價值。在捐獻過程中體現關愛,切實做到真心關愛捐獻者、準捐獻者,讓捐獻者安心救人。組織邀請捐獻者參加“感謝你,捐獻者——熱血英雄公益行”活動,積極申報地方好人和中國好人榮譽,推動全省半數省轄市已將造血干細胞捐獻者納入見義勇為表彰范圍。出臺《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無償獻血激勵政策的通知》,落實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和志愿者享受激勵政策。
通過“全維度宣傳再提效工程”,培育“愛相髓”的品牌價值。創新開展“一例一宣”“一年一刊”“一百一敬”,出版《愛相髓》《生命相隨》姊妹篇書籍,編印年刊,注重每百例突破節點的宣傳,舉辦志愿者嘉年華等活動,為捐獻者設計并頒發紀念獎章,多種方式講述生命與生命相遇的感人故事。邀請主持人、媒體人到采集現場看望捐獻者,讓網絡流量變成愛心流量。
20年來,推動安徽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高質量發展,立足“小庫容”的資源實際、擺脫“庫容小”的最大劣勢,實現有效庫容的高水平,激發捐獻救人的“大能量”,如今已經闊步進入3.0時代,最大的經驗啟示就是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安徽省紅十字會組織宣傳和捐獻事業部負責人介紹,“安徽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20年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最大體會,就是堅持強化宗旨意識,始終錨定‘三個滿意’的工作目標;堅持尊重首創精神,把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發展成群眾的事業、志愿者的精神家園;堅持凝聚奮進力量,充分發揮紅十字文化‘以文化人’的當代價值?!?/p>
多年來,安徽省紅十字會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將“捐獻者滿意、受捐者滿意、志愿者滿意”作為工作目標,因地制宜建立“一盤棋”“全鏈條”密切配合的捐獻采集工作體系,培育“覆蓋全域”的與各級紅十字會高度依存的捐獻志愿服務隊伍。
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搭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便于參與、樂于參與的平臺,捐獻工作過程讓群眾監督,捐獻工作效果讓群眾評判,用好互聯網新技術新媒介,保障各級無償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服務隊發揮作用,讓“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帶動一座城”,在全社會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精神,傳播“捐獻造血干細胞,傳遞生命新希望”高尚理念,讓人道主義的光芒照亮江淮大地的每個角落。
胡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