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建議將生命教育納入中小學教材
時間:2024-03-14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帶來了《關于將生命教育納入中小學教材的建議》。趙皖平認為,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生命教育成為不可或缺的“常態課”“必修課”,建議加強青少年對生命的由來、如何實施自我保護、如何尊重和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等內容的認知,將“生命關懷”主題的教育盡快落實到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同時建議將“生命關懷”教育主題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課程當中,提高教師隊伍的生命教育意識和教學能力。
趙晥平指出,我國生命教育起步較晚,目前中小學的生命教育,尤其是針對“生命關懷”主題教育缺乏。雖然2022年5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為流浪動物救助站提供服務性勞動”列入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但目前的統編教材中,依然確實缺乏“生命關懷”主題的完整教學單元。
趙晥平建議:
一是將生命教育納入學?;菊n程體系。生命教育成為不可或缺的“常態課”“必修課”,才更有利于幫助學生對生命有一種全新、正確的認識。這對于促進廣大青少年樹立和形成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思想意識,進而以健康、理性、樂觀的態度投入學習和生活中,讓每個生命都成為最好的自己,具有重要意義。建議“生命關懷”主題的教育盡快落實到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結合各學科的本學期、本學年、本學段學習目標與課程標準,圍繞“生命關懷”教育主題,展開學習活動。
二是學校教育應當尊重生命的完整性。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學生身心發育特征和認知水平,對教育目標和內容進行系統設計,在小學、初中和高中3個學段有序鋪開,總體呈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特點。小學階段主要是基本知識介紹、具體技能訓練和個人衛生習慣培養,初中階段要注重講解原理和機制,深化學生認識,強化健康行為養成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高中階段主要強調學生的生命責任感和意義,以及發現問題和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增強學生“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意識、提高心理社會能力、養成健康行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為學生健康成長、終身發展和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三是多學科聯動實行生命教育。采用多學科聯動、多模塊組合方式,從敬畏意識、健康意識、成長意識等多個板塊開展“生命教育”大課堂。各學科教師在深入領會生命教育本質和內涵的基礎上,在單元或章節備課目標中尋找到滲透生命教育的切入點,繼而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利用教研組內聽課、校內示范等形式,每位教師參與聽課評課,對如何在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形成感性認識,在日常教學課堂中有意識地滲透生命教育。
四是加強生命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將“生命關懷”教育主題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的課程當中,提高教師隊伍的生命教育意識和教學能力。要科學確定評價重點,既要考評學生的健康認知水平,也要關注學生的健康行為和習慣養成,以及對他人健康行為的影響等。鼓勵全校師生員工參與與生命教育,通過發動和組織師生參與集體行動,確定需求,動員各種資源,爭取外力協助,有計劃、有步驟的組織實施關于生命主題的活動,增進對生命的認識,培養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以及實踐生命意義與價值的行動。
來源:央廣網
記者:牛谷月